痴农人-猕猴桃深加工缓慢的个人见解
痴农人-猕猴桃深加工缓慢的个人见解
农业三产融合模式一直是政府大力推导和提倡的,也是能在最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升农民收入的直观方式,符合新时代的惠农增收政策。
当前猕猴桃生产模式和三产现状
周至猕猴桃在种植面积和时间上一直走在国内前列,但在三产融合方面较为滞后。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猕猴桃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紧密,加工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造成目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猕猴桃作为一个水果类的快销产品,经过二十年左右的种植时间,其产量在市场上还未能趋于饱和。在有国内市场作为基础的前提下,猕猴桃销路较为顺畅,相对而言猕猴桃的二三产业崛起的就比较缓慢了。
在销量和收益都较为可观的时候,猕猴桃的二三产在时间和精力投入上就会相对降低,农产品的深加工会显得成本过高,从时间上和经济效益上说不对等,因此从业人员和产业布局就会延缓或举步不前。
二、新型的供需关系模型较为简单
猕猴桃的需求关系从2016年有改变趋势,以前都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供给关系,农户种植客商包销模式,这种模式最大弊端是农户永远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
近年来当地虽然有成立一些销售类公司或者产业等,基本上都是打包经销的模式,从形式上来说最多是对市场有参与,让市场多了一种选择,无法将农产品的二三产融合,创新更是少之又少。新型的合作社或公司联营的组织在没有新技术和利益驱动下发育迟缓,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对市场的敏锐度不够,这就导致部分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三、技术储备较为薄弱
农产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依然无法有效的摆脱“靠天收”的局面,加上市场供需关系和盈利低下使得很多资本和成熟技术不太愿意向农业方面投入;同时农村作业人员技能掌握较为单一,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产业融合的专业性技术人员奇缺等,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短时间内这种现象较难突破。
四、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基础设施提升是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先决条件,这几年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有加大改造,给水、供电、网络通讯等都有提升,物流仓储设施和电子商务服务也在逐步解决。农村的产业融合需要多个环节相辅相成,更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但是,目前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在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上依旧是短板,部分乡村虽有电子商务进农村等培训,但是效果依然有限。这就导致工作推进等较为缓慢。
猕猴桃二三产从哪方面着手
猕猴桃的深加工产业做成什么样子才能让其在市场选择下有生机和抵抗力呢?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现象发生,农业生产种植的控制性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但市场经济下的需求关系可以给农业最直观的引导。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或者要素升级,都离不开创新。
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从工业化、规模化思维转向创新基础之上的精细化、智能化思维,在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布局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产业技术的覆盖。让更多的农业享受到技术红利带来的收益,摆脱农产品单一的局面和粗加工局面,进而提升和挖掘农产品更深层次的附加值。
因此猕猴桃的深加工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猕猴桃果干、果脯、果肉、果糖等在市场上随处可得,其附加值较猕猴桃商品有所提升,不过由于其技术性和市场的延展性以及容易模仿程度来说,竞争力势必减弱,经济效益会持续走低。
如何保值是众多农产品二三产从业者都面临的问题,粗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要满足市场只能在深加工方面大力着手,但是深加工由于其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产业周期较长并且人员配备以及市场拓展难等让大部分企业望而生畏了。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农产品的产业融合相对缓慢,部分企业没有创新的条件,就会慢慢的淡出市场。
猕猴桃的加工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痴农人和团队正在逐步完善猕猴桃酒的研发技术,希望能为产业提升做一点贡献。
--------以上是痴农人个人看法,不能左右行业方向,请勿对号入座或群起攻之。内容发布大美周至DMZZ.CN-------